小红点是个钢骨水泥的丛林。猖狂的混凝土,吞噬的不仅是空间而已。
途经葡萄牙某个水疗小镇时,C曾指出一间旅馆。寻常的家庭式小旅馆。那是他父亲小时候与他爷爷千里迢迢搭公车到那里接受水疗时所投宿过的地方。旅馆大门依旧,入口处的瓷砖墙面依旧。只是,C的爷爷已不在了。这家小旅馆,其实比小红点还老,也没与什么贵族人士有关连,却能够不受到任何拆迁的威胁。
莫名的,有所感触。
三代人的记忆场景,还可以存活下来。而且,还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那天,浏览小红点2018年建筑节一个由红砖砌成的临时展览凉亭时,成排的红砖墙,竟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原来,红墙唤醒了儿时外祖父母大巴窑两房一厅组屋外墙的记忆。
除了红砖墙外,展览凉亭内的一扇六角窗也让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是组屋楼下的场景。原来,筹划人试图通过红墙、六角窗、长廊、马赛克石桌等组屋景物复制小红点平(贫)民的生活场所。
对偏爱气势磅礴建筑的小红点来说,以生活场景作为大型活动的焦点很不寻常。加上这个凉亭就设在代表奢华的滨海湾金沙酒店前,这举动却也把建筑最初的意义还原到人的本位上,把焦点从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着眼于牵动人们情感的建筑。
人,才应是建筑服务的真正对象。不是为了炫富。
展览中的实物只不过是复制品而已,却已让我喜上眉梢。记忆的力量不可小觑。
借由组屋常景勾起人们的集体回忆。这集体回忆,至少就包含了小红点两代人。回忆含有情感元素。耀眼的建筑让人惊叹,但触动人心的往往是回忆。
本届建筑节的几个主题,不管是《为人而设计》、《为环境而设计》、《为未来而设计》,还是《为时间而设计》,似乎都以人为考虑,通过建筑为人而设计生活。一座建筑能超越实体而包含人的情感元素和精神。情感能够凝聚、能产生归属感。经历时间砥砺的建筑背后的人文遗产、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侵蚀、如何应付未来群体需要,其实都与人有关。让这一代的建筑留到第三代人,那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实体。如果实体不重要,那欧思礼路的那间房子也不会让一家人闹翻天了。
凉亭展上,看见地面上一只由黄色胶带拼贴出来的手。觉得很有意思。仿佛是在标记出一具死尸的位置。其实,要标记的是被拆毁的旧建筑遗址。被拆毁的其实不只是混凝土,而是背后蕴含的文化遗产/集体记忆,也就是人的精神。这个装置艺术利用廉价的黄色胶带、廉价的剪刀,在一剪一贴之中,显示了建筑被物化后,金钱以外的一切都变得十分廉价了。
诚如最初为了居住而建造的组屋,也同样被物化了。物化后,贴上了价格,就不再是一个家,而是沦为生财的一个工具。建筑,不再为了人而服务。
某个周末途经一片罕见的大草原。只见人们驱车趋之若鹜。原来是为了玩无人驾驶机。只觉得啼笑皆非。小红点绝对不缺混凝土,缺的是没有混凝土的空间。我家附近的那片大草原战战兢兢地存活了20年,也终于必须让位给更大型的购物商场。
我们生活在钢骨丛林中,每天看着混凝土侵蚀着寸寸的土地、寸寸的空间,却甚少寻思自己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更难想象建筑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Published: 09/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