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最高修行

文 | 阿龙

有个女人写了一本有关整理收纳的书而卖出了超过一百万本书。

一百万本。

回过神时,才发现那几乎是相等于小红点五分之一人口。而且,那还不是什么让人致富或变漂亮的书。只不过是教人怎么整理家居而已。《丢弃的艺术》却成为了日本畅销书。

该书作者辰汜渚在受访时提到,有人丢弃了大部分物品后就找到了新工作。打扫与找工作,仿佛毫无关联。打扫与人生,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可是,近藤麻里绘《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把整理家居视为改变人生的举动。而辰汜渚在解释打扫时,更像是在谈论着哲理……

离不开哲理的民族

日本人仿佛是由哲理所支配着的。不论是城市规划人、园丁、消费者、教员,还是惊悚主题园设计人等等,在谈及自己所主事的活动时,都能够脱离物体的具象而正视肉眼所看不见的精神层次里。园丁以樱花树灰烬所制成的其他产品来延续樱花树的生命,城市规划人通过一亩薏米田去慰问周边住户的心灵,消费者透过产品去感应工匠们的手艺与认真……通过哲理去启动生活、处事。

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从瑜伽行法中提炼出有关家居杂物管理的基本三个概念,写成了《断舍离》一书。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仔细一看,她所提出的三种概念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而做出判断。断定何为需要;断定何为废物;断定自己的执着。

用作者的话来说,便是通过整理家居杂物的行为,从“看得见的世界”来变动“看不见的世界”。

最终要整理的,其实是人的思维、心灵里面的杂物。以达到当下的感知。正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导向自己的生活、人生。

想起了mindfulness,想起了佛理中的正念与放下,才了解到打扫与找工作之间的关系。放下之后,才能获得更多。

通过整理家居企图去改变人生,再也不显得夸张了。毕竟,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必须先从思维上去改变,才能落实到行动。

生命的修行

无怪乎日本人可以组团走入森林,为的不是赏心悦目的花,而是去欣赏、去触摸静态中的青苔。还有人组团一同去闻香,以关闭视觉世界去开启嗅觉来感应当下。世界各地不乏樱花,赏樱却是日本人独有的人文,大和民族深知瞬间而逝的花季,必须当下去感应。

山下英子也频频在书中提到“现在”。她提醒读者,要注意的时间点是“现在”,虽然每个人对“现在”的定位有所不同。

日本茶道一板一眼,必须正襟危坐。不只为茶,也包含饮茶前后的每一个细节。茶碗,看见了吗?茶室的布置,留意到了吗?自己的动作,注意到了吗?

一心不二于那一刻。对满脑子杂念的我来说,已是修行。所以日本工匠们专心一致地投入于手艺,日复日,让人佩服。那其实不也是一种修行吗?

我们都该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都当成一种修行。

用心去感应、用生命去体验。

成就一本书

就如作者所言,断舍离是一种思考模式,所以可以应用在生活各个环节。可以是自我价值、人际关系、生活选择、个人烦恼、金钱、情绪、说话术、亲子关系等等,甚至是应用到国家政策上。山下英子还把家居杂物管理的断舍离延伸到50岁后的人生。

能够单凭家居杂物管理而悟出一番道理并不简单,更难得的应该是能领悟含义的读者。读者首先必须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进而采取行拥抱断舍离。只有读懂了书,书才因而有了意义。

否则即使将《断舍离》拿到把房间堆满杂物,连物品上面也叠满了物品,以致房间和物品上完全找不到一条水平线的人的面前,那人也只会皱着眉头反问你:“我的房间哪里会乱?”

 

 

Published:12/12/2017

Comments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