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Style流行 Trending

建築節2018所引起的建住感想

文 | 阿龍

小紅點是個鋼骨水泥的叢林。猖狂的混凝土,吞噬的不僅是空間而已。

途經葡萄牙某個水療小鎮時,C曾指出一間旅館。尋常的家庭式小旅館。那是他父親小時候與他爺爺千里迢迢搭公車到那裡接受水療時所投宿過的地方。旅館大門依舊,入口處的瓷磚牆面依舊。只是,C的爺爺已不在了。這家小旅館,其實比小紅點還老,也沒與什麼貴族人士有關連,卻能夠不受到任何拆遷的威脅。

莫名的,有所感觸。

三代人的記憶場景,還可以存活下來。而且,還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混凝土以外

那天,瀏覽小紅點2018年建築節一個由紅磚砌成的臨時展覽涼亭時,成排的紅磚牆,竟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原來,紅牆喚醒了兒時外祖父母大巴窯兩房一廳組屋外牆的記憶。

除了紅磚牆外,展覽涼亭內的一扇六角窗也讓我一眼就認出了。那是組屋樓下的場景。原來,籌劃人試圖通過紅牆、六角窗、長廊、馬賽克石桌等組屋景物複製小紅點平(貧)民的生活場所。

對偏愛氣勢磅礡建築的小紅點來說,以生活場景作為大型活動的焦點很不尋常。加上這個涼亭就設在代表奢華的濱海灣金沙酒店前,這舉動卻也把建築最初的意義還原到人的本位上,把焦點從讓人嘆為觀止的建築著眼於牽動人們情感的建築。

人,才應是建築服務的真正對象。不是為了炫富。

展覽中的實物只不過是複製品而已,卻已讓我喜上眉梢。記憶的力量不可小覷。

借由組屋常景勾起人們的集體回憶。這集體回憶,至少就包含了小紅點兩代人。回憶含有情感元素。耀眼的建築讓人驚嘆,但觸動人心的往往是回憶。

 

建住還是建賣

本屆建築節的幾個主題,不管是《為人而設計》、《為環境而設計》、《為未來而設計》,還是《為時間而設計》,似乎都以人為考慮,通過建築為人而設計生活。一座建築能超越實體而包含人的情感元素和精神。情感能夠凝聚、能產生歸屬感。經歷時間砥礪的建築背後的人文遺產、減少建築對環境的侵蝕、如何應付未來群體需要,其實都與人有關。讓這一代的建築留到第三代人,那是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實體。如果實體不重要,那歐思禮路的那間房子也不會讓一家人鬧翻天了。

涼亭展上,看見地面上一隻由黃色膠帶拼貼出來的手。覺得很有意思。彷彿是在標記出一具死屍的位置。其實,要標記的是被拆毀的舊建築遺址。被拆毀的其實不只是混凝土,而是背後蘊含的文化遺產/集體記憶,也就是人的精神。這個裝置藝術利用廉價的黃色膠帶、廉價的剪刀,在一剪一貼之中,顯示了建築被物化後,金錢以外的一切都變得十分廉價了。

誠如最初為了居住而建造的組屋,也同樣被物化了。物化後,貼上了價格,就不再是一個家,而是淪為生財的一個工具。建築,不再為了人而服務。

某個週末途經一片罕見的大草原。只見人們驅車趨之若鶩。原來是為了玩無人駕駛機。只覺得啼笑皆非。小紅點絕對不缺混凝土,缺的是沒有混凝土的空間。我家附近的那片大草原戰戰兢兢地存活了20年,也終於必須讓位給更大型的購物商場。

我們生活在鋼骨叢林中,每天看著混凝土侵蝕著寸寸的土地、寸寸的空間,卻甚少尋思自己與建築設計的關係,也更難想象建築與氣溫之間的關係。

 

 

Published: 09/10/2018

Comments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