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请你继续痛苦下去 陈哲艺

文 | 杨丽玲

他应该会感到失望吧。

选择在出生成长的岛国作为新作公映的第一个地方,不可能不带期望。《热带雨》在新加坡的票房约30万新币。不论是否因被分级为M18(题材只宜十八岁及以上观看),这座冷漠且物质的城市,终究辜负了他。

当然,《热带雨》的确不及超过百万新币票房的前作《爸妈不在家》平易近人。

看他的这部新作,需要勇气。残酷真实,毕竟难以直视。

第一部长片《爸妈不在家》在台湾金马50击退大导演们夺得最大奖最佳剧情片,风光一时却不见他迷失。

依旧回归伦敦过简朴生活,远离可以享受各界掌声吹捧轻易让自己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小红点。他常说,在伦敦会让他觉得有才华的人太多了,

有智慧的人从来清楚天外有天。大抵如此,他或许看上去意气风发,面对电影却一直很谦卑。我喜欢他的作品,从不带道德批判,总是带着宽容平和的同理心。

人类,不可信;但作品,骗不了人。

这段对话,在《热带雨》在新加坡公映之前。当时也在为一本杂志撰写他的封面故事。谈了非常久,谈得我错过了李安的《Gemini Man》首映,他笑说讲了这么多严肃的电影课题,别人怎会感兴趣,但我们还是继续聊了很多很多。

他对电影的真心,我舍不得不分享。无论明白的人有多少。


《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的拍摄团队是一样的吗?我记得拍《爸妈》的时候,你跟团队也曾有过磨合阶段。

有一半吧。我是一个非常“机车”的导演,非常讲求细节。一个呼吸错、一个眼色不符合角色,我都很清楚。真哭假哭,有时候我用听的就知道了,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我跟工作人员说,我上次拍片是六年前,我成长了,你们要跟我一起成长。我这六年的累积跟学习跟他们是不同的。许家乐去电视台不知道拍了什么烂电视剧,他一直跟我说Anthony,don’t watch it huh。()雁雁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个level上成长的。这是很累的。因为我不再是以六年前的那双眼睛或者那样的技能去做,我对大家的要求都提高了。但他们可能觉得以前这样就可以啊,为什么现在不可以呢。因为不一样啊,片种不同,而且这比之前的那部电影细致那么多,所以大家都很辛苦。

其实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反而学习到拍电影是愈来愈痛苦的。如果拍不到我要的情感,味道没有出来,我就很挫败,也很自责,大家也会被我影响。

我完全明白为什么侯孝贤拍《南国再见,南国》重拍两次。我完全明白为什么王家卫拍一场戏拍三天…我完全知道为什么了,因为已经看到了,就是应该这个样子。你在脑海里、在心里,已经看到它不是完美,但你知道它应该有的味道或样子,然后就一直拍拍拍…就差一点点、差一点点,那是很痛苦的。很痛,很痛。

但我没有像王家卫那样的资源可以拍个五年、十年,我必须在很短的时候内用很有限的预算和资源去完成。对,所以很痛苦。

《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相隔了六年,但这六年的沉淀对你来说,是必要的吧。

沉淀的不单单是创作方面。在生活方面,我不管是婚姻还是家庭都碰到了一些挫折。是必须经历这些东西的,但很多人不懂。

我觉得很多新加坡人很不懂我。

有人说我为什么没有参与《七封信》(新加坡建国50周年官方投资电影,由七位新加坡导演执导)为什么没有这样没有那样…会听到很多“酸”话,我还蛮意外的。小国家就有这种问题,没有包容性,永远是怀有敌对的心态。

本来这六年里有一部英国片是要开拍的,但因为跟另一部电视剧撞题材所以被cancel掉了。其实我OK,我就觉得说这是它的宿命,我真的觉得所有事都有它的因由。

你也知道我是一个控制狂,拍电影基本上就是控制,控制灯光颜色表演摄影机机位镜头,什么都要控制。但这几年我意识到拍电影跟生命一样,很多时候必须让它带着你走。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觉得必须让上面什么“东西”指引你,不要去强求。该有的就会有,要走到哪里最后还是会走到的。

你相信一般的新加坡观众有足够的成熟度和层次,去欣赏《热带雨》?

我不确定。所以为什么我很早就放给媒体看。我觉得媒体人扮演的角色,就要引导观众去看电影。大家不懂得看就教他们看啊,不然我们永远就停留在那样的一个程度吗?自由地放羊式丢给他们,可能还是不懂,通过一些报道或是影评,可能会看到新的东西,可能会明白“噢,原来是这样子”。

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交代得很清楚,或是说出原来里面这个是有意涵的。如果你问我说觉得新加坡人有那个深度去看吗?我觉得极有可能没有。

新加坡人蛮常用物质来逃避一些现实的问题。《热带雨》触及很多课题,功利主义、华文教育、女性在社会的位置、新马矛盾、老化社会……要面对这些课题,不只拍的人需要勇气,看的人也需要勇气。我不确定新加坡人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你作为电影人最希望观众在电影里体会到的是什么?

我有时候去教课,会跟学生说,如果要当作家,就应该写书给最好的读者;如果要拍电影,那要拍给最好的观众。不可能因为观众看不懂所以就降低你的level…拍给白痴观众看就好,让很多人看懂。这样你不会成得了大事,你永远也达不到高度,永远都是往低处爬。

我希望观众被感动,就算被小小的一点什么打动,我也觉得很OK啊。观众不需要完全对整部电影里的的人物关系或者提出来的所有议题都赞同或者有共鸣。如果电影可以在你心里面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就已经取得它的价值了。

那么“人性”的一个作品,如果大家的反应是…“哦,就这样啊…很闷”,我会觉得新加坡人连心肠这个东西都没了,那多悲哀啊。但极有可能是这样,对,我就觉得很悲哀啊。

为什么这部电影里拍热带雨…我想拍出新加坡的气氛,湿湿冷冷冰冰的那种味道,当然你也可以说它形容了电影里这个女人的心境。这也是我这几年下来观察现在新加坡的一个感觉。所以你看片子都没出太阳,最后才出的太阳也不是出在新加坡。

电影有1/3在马来西亚拍摄,虽然常有人讲那里很脏、贪污、很乱,但我感受到一种人情味,大家很愿意来帮忙,在甘榜里面……新加坡人理都不理你,你还没开口,他已经关上门了。我希望我们会慢慢找回我们的人情味,找到那种温暖。

为什么会选择马来西亚的抗争新闻片段作为背景?

我其实也在探索到底什么是家。

那个国家本身感觉问题很多,世道很乱,大家都觉得稍微聪明的,能走就走,干嘛要回来…新加坡有很多华文老师都来自马来西亚,他们来这里(新加坡)教书是因为就业机会,因为工资比较高,生活可能比较好,但如果没有一段完整的婚姻一个完整的家庭呢?

电影里的家有三个人,丈夫经常不在家,是不健全的。直到小男孩进来,突然有一种笑容、温暖、有家的味道。那三个人完全没有血缘关系。这个男孩,是她的情人吗朋友吗家人吗是她一直想要的一个小孩吗…

我想提出一个问号:家庭到底是什么?

我不觉得电影可以解决或者给予生活中很多问题的一些答案,但电影最适合提出问号,让我们去多思考。像镜子,可能可以让你把自己看清楚。

电影给不了你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人生太复杂。Life has no easy answers。所以我很讨厌那些很简化式的好莱坞电影,噢,happy ending,你不应该怎样。人生从来不是这样的,它永远没有所谓的黑与白,万物其实都处于灰色地带。

电影里男女主角的家人,或关系疏离或不存在。最温暖的空间就是阿公看古早武侠片的空间。我很好奇的是,以你的成长和家庭背景,为什么拍出这样的东西?你对家的探索跟思考,是从何而生的?

我真的不知道。不管我拍短片或是拍长片,都会回到家庭这个主题,甚至我一直在发展的一个英国小说剧本,也是family drama。我很喜欢的导演包括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也常常拍家庭,费里尼也常会拍家庭…

《热带雨》通篇都有一股躁郁无力感,这股躁动又是从何而来?是源于大环境?是很多人说的末世感,还是你这空白六年里所累积的情绪?

可能新加坡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吧。

这些年,新加坡始终没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电影业。我认定是因为,有heart的人不够多。不只是拍的人,演的人还有投资的人,都必须有热情与信念。嘲讽贫富悬殊的《寄生上流》若没有韩国财阀制片人李美敬力推,怎在全球达到今日的高度。

电影不是靠一个有心人就可能完成的事。

而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岛国,拍出这样一部《热带雨》,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勇气非比寻常。

我喜欢这部电影,却高度怀疑在岛国能否觅得知音。不是因为我悲观,只不过是太了解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爱恶分明,固执不妥协,这样的一号人物,在小圈子里看着当然碍眼。不止听过一个人说他跩,我却认为有能力的人必然有傲气,那也叫底气,是源于对自己的初心的坚持。

走自己的路从来辛苦。多年来看着他竭力坚守信念又未必有回应难免为他意难平。

是真心热爱电影的人。因为爱,所以愿意放低身段不断恳求观众买票进戏院;因为爱,所以拍电影虽快乐却也痛苦非常。

我感激他从未改变。

但愿满腔热情永不灭。

世界愈不如预期,愈要叛逆到底。


你在英国伦敦住多久了?

12年。我们住的是一栋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房子,隔了两道门的房子的邻居,是一个独居老人,大概95岁,她去年过世了。我另一个邻居敲门敲了三天没有回应,打电话也没人接,警察最后找到尸体。我们所有的邻居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募款筹了好几千块,帮她举行了一场非常传统的葬礼。我住在那个社区只有三年的时间,老人已经在那边60多年了,大家都认识她,她看到人都笑…我其实蛮意外的,在英国的这样一个社区,虽然不是陌生人,却也不是自家人,大家却愿意…我看到的是很正常的一个家的感觉,一个社区一个国家该有的感觉。我的邻居有时候加班,会叫我帮忙接小孩,我就抱着自己的小孩去,然后给他饼干吃,让他等爸妈回来。大家互相帮助。那种人情味,我在新加坡已经没有看到了,我感受到一种冷漠,这对我来讲是蛮悲哀的。

我在英国的生活让我感觉到,其实幸福或生活真的很简单。

我有时会有那种“the world is so messed up。人类在干嘛?自己又可以做什么?”你有没有这种无力感?

你知道我在哪位导演的作品里面完全看到这种无力感吗?李沧东的《Burning》,他拍的就是这种社会,已经病态到世界要末日了。

但我永远都深信……我觉得我对人类还是怀抱希望的。

所以你在《热带雨》的最后,留下了一道阳光?

对,不管怎样还是有希望,多痛苦还是有一丝阳光。

你有没有思索过你作为一名导演一名电影人,存在意义是什么?

可能让观众看到之前不会不想不去面对的一些东西。就像一面镜子。

我不能给你任何的答案,但我可以帮你提出很多问题,让你去反思给你去思考,我觉得最powerful的电影都会这样。为什么好的电影,有时候可能不只当天或者两天、三天甚至四天之后还一直停留在你的脑海里,一直回想。不单是因为电影很棒,而是里面提出了什么东西是能完全感染你的,让你必须直视它,挑战你必须去面对。

拍电影的过程对你来说,也是一种疗愈或者成长的过程?

肯定不是疗愈,因为很痛苦。我真的希望我的小孩不要拍电影,不要做演员也不要当导演,因为太辛苦、太纠结了。我宁愿我没有犯上这个电影瘾,我宁愿我没有爱上电影,因为爱上电影是很痛苦的。我觉得不痛苦的人,他可能爱得不够深,或者他可能不适合拍电影吧。

每一次拍电影都是一场心力交瘁吧。

对。非常。如果顺利的话,我接下来要拍的英国片,拍起来也会很痛苦。因为讲的是精神分裂症。是以女性为主导的一部电影,讲一个女画家跟她家庭的关系…… 

但这是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我不知道,蛮煎熬蛮纠结的,反正就是这样。

资金这些外在问题,并没有创作上的煎熬来得糟?

但它还是会给你很多压力。

拍第一部长片时的你得面对资金的压力,六年后的你算是一举成名了,还是有压力?

永远都会有压力。因为是我公司制作的,我有完全的发言权,也需要承担很多责任。但如果有人请我做导演,我要听别人的,可能就拍不出想要的作品了。我明白预算越大,内部关系相对复杂多了,就没有那么纯粹了。片商可能放给不同的人测试之后,会说要重剪。 

你的公司是主要投资商吗?

不是。那笔钱太多了,我们拍的电影一直在亏钱,怎么有钱投资呢。投资人很多很多,台湾的、中国的、新加坡的…都是爱电影的人,是想支持我拍我想要的电影的人。这是很难得的。我非常庆幸,虽然很坎坷,但我还是找到了很愿意没有附带条件愿意帮助我继续圆梦的一些支持者。所以这部片子最好能有一定的票房,不然把人家钱都赔光了我也很不好意思。

拍电影太花钱了。我宁愿我是画家,我只需要面对自己,不爽的话买个画板重新来,我不用花这么多人力物力金钱器材然后辛苦大家还折磨自己。

我跟业界人士谈起电影的未来,大家普遍上都比较悲观。

对,电影没有未来。悲观来自我开始担心拍文艺片,不管是国内国外,因为大家的选择太多,有Netflix有很多平台,大家都不出门去看电影,也没有耐性去…

你作为电影人,怎么面对个人没办法改变的趋势?

现在很多年轻人比我还聪明、比我还savvy,他们懂得用网络用YouTube做很多人家想看、很讨好很讨喜的东西。我感觉自己是恐龙,世界已经变了,我就被丢在后头了。

我会有一种危机感。我有很多朋友转去做社交媒体的video,就是那种一、两分钟嘻嘻哈哈的东西,赚的钱、看的人,比看我电影的人远超过一百倍…

你会想这样吗?我以为你会宁愿看的人都是懂得你的…

我就是非常坚持非常不妥协,但是我现在都不知道我这个恐龙还可以坚持多久。我还是会继续在新加坡拍电影,但我已经开始在发展在新加坡以外拍的一些故事。

不然我会觉得自己好可怜哦。不可能拿了那么多奖,站在那么高的地方,还是继续穷下去啊。就觉得自己很可怜。虽然我们家不需要那样的钱,我们过得很简单,也很节俭,我们都不到外面去。但我感觉自己很cheap你知道吗…

 

 

Comments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