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Style流行 Trending

市集之神,成功靠相信自己

文 | 杨丽玲

34岁的张添豪Kent Teo,走过的路,也和一般新加坡人,并不相同。

台湾的士林夜市,泰国的Artbox,在新加坡重现,是由他和他的年轻团队一手打造。

大学毕业之后义无反顾投入跳蚤市场,熬过,苦过,怀疑过,坚持着,然后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不仅是新加坡的市集主导者,我更将他视为,创意推手。

新加坡人可能最热衷的,是美食。我喜欢的鸭舌和猪血糕等,因为执照问题而因为Kent觉得太传统,吃不多总有几分遗憾。

让我真正兴奋的,是遇见许多年轻的手艺人,欣赏到有趣的创意与细腻的手艺。例如台中老店光山行的漆器艺术。第三代传承,从筷子、器具转型制作首饰,随着时代变化求新。

I 关于台湾士林夜市,新加坡创意还魂

台湾的士林夜市,泰国的Artbox,在新加坡重现,是由他和他的年轻团队一手打造。

深谙人性人心,他说这类从几天到几个周末的市集活动,会让人产生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不想错过,于是出现了冲动性消费。

市集不只是市集,背后还隐藏更巨大的蓝图。

他说希望透过这样的方式,把创意与设计文化推广出去。

无论你在新加坡版士林的经验如何,我都希望,让你了解很多你并不知道存在的问题。新加坡沉闷的零售业,需要有心人排除万难赋予新生命。尽管,这条路,步步艰辛。

为什么有把士林夜市带到新加坡的构想?

新加坡人很喜欢泰国、台湾,这两个地方是很多人旅游的首选,我们很受他们的文化和美食影响,也是看台湾综艺节目长大的,所以我想到了士林夜市的概念。我觉得大家会有共鸣。我们想贩卖的是体验。我们要创造对士林夜市的新加坡式诠释,必须是独特的。

新加坡有很多pasar malam,我们想打造的是创意夜市概念。

你对士林夜市的诠释是怎样的?

我们最喜欢台湾夜市是美食、文化、音乐、电影和氛围,例如怀旧的霓虹灯招牌,我们也找来了画家勾勒出士林老街。我们以自己到台湾旅游所留下的印象,从中得到启发,尽量复制相同的体验。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士林夜市带到新加坡的念头?

从我们开始主办跳蚤市场和手艺人市集开始。

我们的梦想是革新本地夜市,后来有机会在2016年在旧丹戎巴葛火车站办“Fantastic Thai Market”,2017年又开始办“Artbox”,一步一步用很organic的方式发展。

我觉得是我们有心改革,而且市场也有需求。

只要有热忱,有毅力,就能继续革新,在过程中想出更有趣的点子。“Fantastic Thai Market”和“Artbox”成功之后,有些场地业者和公司找上我们询问:“你能不能想出其他点子?我可以办‘Artbox’吗?”

事实上,有些经验是不能完全复制的,我不可能把“Artbox”放在购物商场,我们必须有新构想。

主办类似士林夜市的市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们不想让人想起传统的pasar malam,无论是零售、生活、时尚、餐饮,士林最重要的是凸显创意。

有什么台湾元素?访客一定有期望。我们联系了1000家台湾的零售业者、手工艺人和餐饮业者,真的是一个一个联系,找寻合作的方案。有一半的人回覆我们,他们支持我们的概念,有100家自费买机票过来参与其盛。

在餐饮方面,因为执照的问题,在新加坡一直是一大挑战。虽然有很多业者想过来,但只有特定的食品可以在这里售卖……

 

一片云与蓝水滴,手绘手机套,姐弟手艺人一个秀彩绘技艺一个创造艺术银饰,来自台北的“系”摆卖摊位是我最喜欢的之一。

盘子可以“掏心掏肺”,女性裸体杯凸显各有内涵,生活用品理念各自表述,士林夜市里潜藏艺术气息。

 

这些年办这些市集,你学到最重要的一堂课是什么?

沟通和团队精神。这真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所举办的活动都是户外的,困难度比室内高出3、4倍。要看天气,和承包商、供应商的沟通也非常重要。没有活动是完美的,但假如有很好的团队和沟通过程,就能减低人为的错误。执行是最难的部分,我很庆幸我有很好的团队。

士林夜市的团队有多少人?

主要团队不超过10人。人愈多,沟通问题会更多。少于10人,才能更好地沟通,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清晰掌握事态。

筹划需要一整年的时间?

前前后后一年,要做市场调查、勘场、确定主题、商标、氛围等。真正的工作从6个月前开始,团队找合作伙伴、赞助商、摊贩等。

场地打造需要多久?

两周,我们从4月9日开始建造。拆除也需要一周,虽然活动只有6天,但前前后后得花一个月时间。

第一年的“Artbox”,我们只用了3天,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得到了教训。如果下雨,建造工程就必须停止,我们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新加坡人很喜欢市集,有没有可能在这里设置一个永久市集?

有些政府机构跟我们谈过,我觉得他们也在作考量。

你到任何国家,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甚至欧洲,第一事情就是找市集。因为这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最快也是最好的途径。外国购物商场里有一半的品牌,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但到市集走一走,可以和当地人聊天,感受市场气氛,找些独特的设计商品带回家。

我当然清楚个中的挑战。政府以前清理街道,把摊贩安置在小贩中心,如果回到街头市集,似乎有倒退的感觉。我想这可能是他们踌躇不前的原因。

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在我看来新加坡也准备好了。

我们可以把泰国、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最好的商品带到新加坡市集,保持市集的高度趣味性。

而且跨界合作也可能发生,本地和台湾商家可以有文化交流,本地设计师会得到启发并从中学习,创造出来的商品可以更具吸引力。

新加坡支持本土产品的文化并不强,但正在逐渐成型 。我们希望市集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慢让新加坡人有那种不介意支持本地创作的心态。

II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创意makers空间是这样诞生的

去年第一次踏入在东部别具风味的旧区这个名为Mox的创意空间时,欣喜之余更觉得意外。

这不只是共同工作空间。

创意圈各家初创企业与个体户交流的聚集地,满满活力与可能性。新加坡,竟然容得下这样一个让创意栖身的空间。

没有政府的资助。

当时已非常好奇,是怎样的人愿意也做到了,在功利主义的岛国创造出一个梦想空间。

当初为什么会打造Mox这个创意空间?

Mox的宗旨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把大家聚集一堂,想出有趣的点子。我们从一年半前由零开始,到现在汇集了200家startup初创企业与个体户。这不只是共同工作空间,而是一个手艺人的创意空间,大家相互合作,一起成长。

我们必须清楚这些startup作为企业所面对的问题,根据他们的需要打造这个空间,而不只是提供免费咖啡、啤酒。当然,有这些确实很不错,但对生意的经营有没有帮助?没有。

今年我们会在新加坡设立2个新据点,我们也接到成立海外Mox的邀约,一个在吉隆坡,一个在柔佛。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泰国和香港,希望是在明年吧。

成立Mox初期,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会有不看好我们的人。他们会说,真的有需要吗?新加坡的创意群体真的那么大?

第一次踏进Mox的时候,我其实也有这一层担忧。

Mox取自“Moxy”,意思是勇敢、大胆、大无畏。

在新加坡做这样的尝试,确实需要有胆识。

的确,我们不会把创意和新加坡联系在一块儿。但我们还是勇往直前去做,纸上谈兵没有用,建立起来之后,一定能找到有志一同的族群,这些人也许从未想过终于找到一个让他们有共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一些大企业也愿意给予协助,因为他们明白创业者所面对的难题。我们每回举办创意讲座和工作坊,都会有很多人愿意分享经验。

我们刚设立时,DesignSingapore曾经来视察,他们很好奇询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干嘛?你们有政府资助吗……

其实我们什么资助也没有。我觉得必须抛砖引玉……

你们现在有得到政府的资助吗?

还是没有。

DesignSingapore尝试帮助我们,他们找到了一个空间。在维多利亚街141号,是南洋美专的旧校舍。但我们必须找人整修建筑,我估计至少要两、三百万吧。尽管是为创意人提供的空间,但他们说没办法得到资助,我们得自己去找资金。

III新加坡可以不一样,你我的人生可以过得不同

他一直说,只要相信,一路上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出现。

或许因为我没有他的信念,所以我始终未遇上。

他指着访问时打点一切的年轻女生Michelle说,她是我的第一个实习生,她那时还拉了4个朋友参入团队,那时根本没有人愿意来……

现为市场部主管的Michelle笑说在5、6年前还是跳蚤市场的摊贩,知道Kent在找实习生,前来应征,一直到现在。

真正有心有志者事竟成。

我分享Kent的故事,因为我相信一定能激励很多人。

A水准成绩不算理想,无法进入本地大学,最后报读管理学院的伦敦大学校外课程“商业管理与经济”。对人生感到茫然之际,因为陪着女友在跳蚤市场卖东西百无聊赖而开始制作饰品售卖。

毕业后和小学同学合资开始举办跳蚤市场。据说有一整年的时间每月只靠$200存活。

你认为新加坡是不是在改变中?新一代有自己的一套思维,和从前不太一样……

你可以看到变化,但效果不会是眼前看得到的,也许必须再多等一代人。但无论如何,总要有个开始。整体来说,观念正在改变中,希望一步一步,我们可以慢慢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改变既定的思维方式

你走的人生道路跟大多数人不同,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碍是什么?相对于其他人,你认为自己为什么可以成功?

老套地说,真的是……自己。你必须推着自己向前,如果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讲真的,没有人会相信你。是,你有热忱,但热忱不足以让你达到目标。你还必须有韧性毅力,意志必须坚定。你得思考的是,第一:你的生意是否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你相信,就继续去做,每天一醒来就去想着怎么让自己的概念发扬光大。

刚开始时,当然全世界都会说:哎呀只是兴趣,凭着一股热忱而做不可能持久。

你必须证明给大家看。这时自然会有志向相同的伙伴出现。

现在的年轻人很想做生意当自己的老板?身边的人难免抱持怀疑的眼光……

我刚从大学毕业,就和童年玩伴合作搞生意,但他在2014年离开公司……真的是不容易,头3、4年,我还跟爸爸妈妈一起住,每天吃早餐的时候,我妈妈跟奶奶会在我耳边讲:“你生意赚钱吗?你要不要去找份工?”每天早上咧,她们会跟我说相同的话,但我不怪她们,我知道出发点是为了我好。

真的要有很强的决心,不然你可能会一直想:自己究竟在干嘛,不如到此为止吧。

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你当时完全没有怀疑?

一定有很多杂音干扰。当然会想,除了跳蚤市场,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了吗?

但,不能被动摇。

现在的年轻人,也会面对周围的很多干扰的声音。不过他们其实有很多管道帮助他们创业,他们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Grab司机,做化妆师、发型师,刚开始时可能是兴趣,不妨发展看看。什么时候不想做就不做,也没有错。那几年学的,也可以用在一般企业工作。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希望继续透过这些平台帮助中小型零售企业,想做生意的人,我希望可以给予帮助。我们有快闪店空间,固定店面,可以从第一天开始就提供援助。如果你是startup,没有钱付租金,不要紧,我们可以商谈,租金之后再来讲。只要你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想讲。

成功了,我就得开始算你租金了。为什么?第一:在商言商,这是一门生意。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如果没有营运费用,你就不会有动力。有租金要付,你才有压力。没有压力的话,,你会想:随便啦,有赚就有赚,没有就算了,反正也没有亏什么。

你最希望看到新加坡的改变的是什么?

对创意的关注。因为这是无限的,而且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创意。一旦有了创意思维,便可以想出突破框架的革新方法,而不只是一味仿效前人的做法。

我想新加坡在思维上最大的谬误是:你不能在创意上放一个价码,但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想着怎么赋予创意一个价值。

新加坡要建立的不只是硬体,还有观念,这会有点难度。

新加坡No.1的创意公司Kinetic,创办人Pann Lim得过350个设计奖项,他的公司只有20个人,却可以和4大国际广告公司抗衡……

我想起了自己在某个地方看到有点激进的说法,但是我觉得有道理……“我们应该取消关注所有在IG的网红,开始关注艺术家、摄影师、设计师等”。

我希望创意群体可以更壮大。

 

 

Comments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