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彷彿是建築設計師,而不是國際名牌競相爭艷的戶外舞台秀。
各為其品牌,想方設法在一個小區里,透過不發一語卻又可以同時很loud的建築語言,去吸引路人的眼球。
即使沒有裝滿銀彈的口袋去佔有物質名牌,也可以享受青山和表參道,度過賞心悅目的一天。
虛幻的Prada建築讓我想起了氣泡墊,習慣性地想伸手去擠破那一顆顆隆起的氣泡。只不過是採用了透明的凹陷玻璃,就能讓尋常的盒子屋在一堆鋼骨水泥中柔和起來、與眾不同。
直挺挺的建築,卻因為玻璃的反射與透光特點,讓日光大展身手,透過反光或折射,帶出不同的色調。日光下,如同一個從藍天分化出來的虛幻空間,浮在馬路旁。透光作用,也讓路人不管黑夜白晝都可以多角度地窺看室內的人如何置身於氣泡中。
相較起來,Miu Miu很含蓄,不肯完全洩露自己。
正面看似是一棟斜頂的歐洲小房屋。偌大的空白屋頂遮掩了四分之三的正面空間,只露出一樓的玻璃櫥窗。
側面看才發現屋頂並不是屋頂,而是被掀起的一面。原來,整家店面如同一個金屬大箱子,Miu Miu幾乎完全隱藏在裡面。是一個微微被掀開的「箱子」。彷彿是一名收禮人小心翼翼地打開長方形的禮物盒那般,滿心期待。只肯慢慢地打開,慢慢地揭露盒子里的內容。建築師就是這樣的用意吧?只show hand一點,以此撩起路人對商店的奇心。
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給表參道打造了一個氣泡建築和一個金屬箱。
日本建築師青木淳就給Stella McCartney用白色的藤編織出了一個工工整整的白色四方箱,同樣很搶眼。藤編的圖案其實也很像布料在放大鏡下的圖案。
在擠滿了國際大牌子前衛建築寵的街道上,連建築之間的小角落也變得不尋常。Stella McCartney旁的一地的凹凸不平,在設計師的巧思妙想之下,最終也能取得了平衡。
高度不一的長凳躺臥在傾斜的地面上;原本的不完美也能成為美麗的焦點。直立的石牆也必須耍些花樣,利用幾個皺摺,通過陽光折射出圖案。單調的石牆,從此讓人刮目相看。
一棟周邊插滿了如同白色威化餅的玻璃小屋也能抓住路人的視線。
遠離大街的絢爛,也能邂逅讓人眼前一亮的建築作品。售賣台灣黃梨撻的Sunny Hills 建築就直接用木條跌成一棟建築。這樣也行啊?各種材料到了建築師的手中,真的是能無所不能,變出萬種可能。
即使沒能讓眼睛和思維震撼的建築,這些鄰里小屋、小店也自有一番魅力,擁有跳出尋常讓人撞出意外驚喜的親和力。
夜幕降落後,表參道又是一番競相爭艷。看得我合不攏嘴。
最搶眼的竟是Dior。沒有五光十色的炫麗。白、褐、灰不算亮眼的燈光色彩,在夜幕的反襯下,顯得冷靜、端莊。
白色的招牌映在白色的背景上,不顯眼,洩露的是滿滿的自信。又恰逢那幾棵卸下三季色彩的枝丫,把Dior的端莊當成了它們展示水墨畫的佈景。不同色調的燈光竟成了遠景、天空和朦朧不清的景物,還真有幾分山水畫的意境。
青木淳的LV建築利用多片大小不一的鋼鐵拼湊起不規則的建築正面。
到了晚上,打起燈光後,每一面鋼鐵片竟活了起來,搖身變成了大大小小的畫板,因為每一個畫板都呈現了不同的燈光效果。遠看,有幾分蒙太奇的感覺。
在表參道,連教堂也不甘示弱。在擁擠的消費主義和物質崇尚的街道上,必須依靠側著的高聳十字架衝上雲霄接近天堂。
表參道Hills的購物中心外貌不算起眼。可是,一踏入室內,就可以感覺到建築師的用意。
由安藤忠雄所設計,利用長長的三角形狀,給原本狹小的空間製造了意想不到的寬敞。樓層依循著地面的傾斜度而設計,左右兩排走廊排開,在電動扶梯那一端會聚。神奇的是,原本同一樓層的左右兩方走廊最終會通向不同樓層。分散人群,減少擁擠,我是這樣揣測的。
從人潮擁擠的週末街道上進入這樣的建築物里,獲得了片刻的呼吸空間,竟有心曠神怡之感。
這,就是建築師的功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