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Lens觀點 Reviews

《Love, Simon》我們(應該)都是一樣的。

文 | 楊麗玲

人類的終極文明,是無差別。

地球這麼大,容得下任何差異分歧;狹隘的,是人心。

一切本該是平常。有什麼不能是理所當然的?

只要不對任何人構成傷害。有愛無愛有性無性異性同性。大家高興怎麼過就怎麼過。對我來說,這跟晚上不睡覺為什麼不行的道理一樣。

《Love, Simon》在新加坡上映被列為限制級R21,你可以視為對這個自詡為先進國家的島國最大的嘲諷,也可以看作這基本上反映了存在的某種社會真實。

R21不僅僅是21歲以下觀眾不能觀看,還有很多限制包括電影只能在市區內的電影院上映,電影公司不得在電台和電視買廣告宣傳。R21也是一種表態,是立場。這個國家,沒有準備在思想上作出任何符合時代精神的開放,也沒有準備給予國民平等的自由。

作為被稱為美國Studio第一部同志題材主流商業片,這是一個起點,講個人的自我認同,也講異性戀者主宰的一般社會對同性戀者的acceptance。

到了島國受到諸多限制,確實是可笑的。

有些東西,視而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掩耳盜鈴而已。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外在因素可能加速讓你認清真相,並不會改變任何事實。

不過是一個男孩coming-of-age的成長故事,找尋自己,嘗試理解愛情,如此而已。就是一部rom-com浪漫愛情喜劇。

改編自Becky Albertalli 2015年的小說《Simon vs. the Homo Sapiens Agenda》,據說導演Greg Berlanti在高中時也是躲在櫃子里的同志。

我終於明白為何電影,感覺誠懇。創作這回事,有無真情實感,騙不了人。

第一人稱敘述,高校生Simon已剖白。

「我就和你一樣,只是我有個天大的秘密。」

17歲高中男生,聽的是Elliot Smith和 The Smiths,有時感性有時刁鑽,讓他覺得自己和同學們不同的是:

他喜歡的是同性。

看《Game of Thrones》,幻想對象是Jon Snow不是龍母,常夢見Daniel Radcliffe,正確來說,是Harry Potter。會被帥哥吸引忍不住搭訕,就算懵懵懂懂,自己的心意沒辦法逃避。

家裡有帥到爆的四分衛老爸Josh Duhamel和美麗又有智慧的老媽Jennifer Garner還有愛看《Top Chef》沈迷於料理的妹妹,家人之間滿滿的愛,身邊的青梅竹馬怎看也不像是會背棄會judge他的人。

父母開明,朋友善良,而且21世紀,美國社會不是應該很開放了嗎,按照邏輯思考,應該沒那麼難。

「為什麼直男不需要出櫃?」呃,Simon說得,也是。

要你跟家人朋友坦白自己一路走來的感情經歷,就算不會引起任何激烈反彈,你也可能說不出口。

掙扎來自內在,換句話說,是自己過不了自己那一關。

藉口是很喜歡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選擇什麼時候在哪裡怎麼坦然出櫃。其實恐懼未知,害怕改變,是人的天性。

Simon開始向名為Blue的網友訴心聲,因為Blue之前上學校的八卦網剖露自己尚未準備好出櫃的心情。找到了同病相憐的夥伴,動情也是自然,雖然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長什麼樣。渴望愈來愈強烈,於是留意起周遭的人,開始執迷,開始了對Blue的尋找與幻想……

我是所謂的直女,如果一定要標籤的話。從成長開始並沒有太在意性別這件事。我以為感覺和感情是自然的事, 愛,就是愛,只有純粹不純粹,不存在對象問題,每個人都該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

念書時最好的朋友,喜歡同性。我不是沒有察覺,只是我本來也不太管別人的私事,除非朋友親口說,否則也不想擅自揣測或認定任何事,這是人與人之間本該有信任和尊重。但在學校里,就跟電影一樣,有著各式各樣愛管閒事愛說是非的人,有段時期一堆人都在八卦這件事,有些在我面前用嘲笑帶惡意的言語,然後說是當事人親口證實的。

但朋友始終沒有對我說。跟「死八婆」說也不肯對我說?想想有點火大。我忍不住淡淡地問為什麼,答案是怕我不能接受。

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讓以為親近的人有這樣的認定,也許我該反省,而這成了我人生中少數無論過了多少年都覺得hurt的事情。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在媒體圈、娛樂圈、文化圈,身邊同志比例佔了一大半。然後,我又一次面對相同的情況,很重要的朋友喜歡同性,圈子里熟與不熟的人都知道,但直到現在,對方依舊沒有對我坦白……

《Love, Simon》講一個少年的出櫃,讓我想起了這些事,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回憶。

「我只是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整個世界可能翻天覆地的改變。」、「有時我覺得在外面,有條無形的線,跨越不了。」電影里,Simon這麼說。

我理解,因為我一直是假裝融入社會其實格格不入的outsider,我也有會讓人震驚的那一面。

和別人不一樣,是辛苦的。隨波逐流,易;獨善其身;難。無論是在哪方面都一樣。

坦蕩蕩做自己當然爽,只是偽裝得太久,要踏出那一步,把最真的自己在世界面前攤開來,的確會讓人不安。

我的視角,大概和Simon的青梅竹馬Leah和 Nick差不多,只是不存在暗戀罷了。電影里Simon為了隱瞞事實,編了一堆謊言亂點鴛鴦譜,把朋友們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作戲,最後當然可以不存芥蒂,輕而易舉獲得和解。現實中,也許沒那麼容易釋懷。

Nick Robinson詮釋得討喜的故事主角,身邊有善良的朋友、溫暖但有時搞不清楚狀況的大人,生活是上課、「吹水」、開趴,高潮還要在遊樂園摩天輪上演,通俗青春愛情喜劇該有的元素,一樣也沒有少。我尤其對結局無感,因為太「方便」、太好萊塢。我其實希望神秘網友沒有現身,永遠成為深埋記憶的心事當作人生里美麗的遺憾。做人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尤其談情說愛這回事。

《紐約客》批電影充滿典型白人男同志的chaste optimism,沒錯,糖衣包裝確有幾分虛假,但好萊塢無數愛情電影里對異性戀的完美成全,現實中也根本不曾實現過。

我們都當作進去電影院做場夢,何曾當真過。

電影傳遞的真摯又有點動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不管怎樣,向世界公開真實的自己,是挺可怕的事。」 Simon說。《Love, Simon》給了一個樂觀的答案,充滿了鼓勵。

無需畏懼。

可能沒有想象中,難。

縱使不屬於大多數。You are still you。

你還是你,生活如常。

 

 

 

Published:09/05/2018

Comments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