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荷蘭籍女士邊與我交談時,邊把喝完的1.5公升牛奶包裝清洗乾淨並壓扁,然後理所當然地把它擲入宿舍的分類垃圾箱內。
那是瑞典一家全由投宿者自我管理的青年宿舍。宿舍設置了分類垃圾箱,而投宿者也懂得配合。那名女士的舉動讓我意識到何謂先進國以及先進國度國民的素質。
那是90年代末到北歐背包旅行時讓我難以磨滅的印象。
那個時候,當地的超市已經不發免費塑料袋了。購物者必須自備購物袋或是付費購買。當時渾然不知,跟收銀員要了個塑料袋後,發現她把塑料袋的費用計算在購物總額里。平時不放在眼裡的塑料袋竟然「變得」那麼值錢。那時的歐洲物價很高,對我這樣一個窮酸相的背包客而言是非常大不了的事。後來學乖了,再也不敢在超市或商店要塑料袋了。不過,塑料袋對環境的破壞也正是那個時候印記在腦海裡的。
到了丹麥,宿舍廚房內的洗碗盆都擺放著一個盛水盆和一把刷子。那是用來洗碗的。為了節約用水,用一盆水洗碗,而不是讓水龍頭開著洗。水源充足的國家,卻不願意讓水龍頭一直開著讓水流走。當時,有來自澳洲的女人對這洗碗方式嗤之以鼻。
離開北歐進入德國境內時,看到了滿街的公共分類垃圾桶。原來,保護環境已經不只是停留在不隨地亂丟垃圾而已。那個時候的德國人已經晉升到循環垃圾的階級了。
投宿過無數家國際青年旅捨。不論地點、外貌,旅捨都清一色提供分類垃圾箱。最貧民的旅遊住宿方式,卻能夠關懷地球。在一個集合群體的住宿里,通過每個人微小的舉動,不但能減輕旅遊業對環境的破壞,更讓環保效率發揮更大的作用。後來發現,最早發起青年旅社概念的是一位德國教師。
必須強調的是,上述種種發現,都屬90年代末的事了。
時光久遠。
新加坡「升級」成為發展國經濟體也有二十餘年之久了。
瑞典人早在1980年,就已透過全民公投,決定國家能源的未來方向,廢除核電,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雖然廢除核電將伴隨電費高漲,可是全民取得共識,決心開發新能源以取代傳統發電方式。這項公投,體現的是政府與人民的意識。早在80年代,瑞典上下已經意識到新能源的存在以及認定新能源必須作為未來的電力走向。
據說,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到了2050年將超出魚類的總數量。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會認為那是危言聳聽而已。或許是吧。可是,我只記得小學課本里提過塑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自然分解。而城市的打包文化和消費文化都消耗大量的塑料和塑料袋。
環顧自己所處的先進城市,到了今時今日仍然有人必須使用一大個塑料袋來裝一塊已經包裝在超薄塑料袋的小麵包……人們並不在意塑料袋對環境的破壞。從每個人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來推算,單是這樣的一個城市的一年塑料袋消耗量就已經非常可怕了。更何況地球的城市人口不停地增長,塑料袋的分解時間肯定跟不上被丟棄的速度。地球是否有足夠的海洋和土地空間容納所有的塑料垃圾?
還好還好,十多年前到台北時,發現那裡的便利店也已經不發免費塑料袋了。在禁用塑料袋方面,亞洲顯然比北歐來得慢。不過,有心不怕遲。從台灣朋友那兒得知台灣在2002年立法禁止免費分發塑料袋。「立法」這字眼卻讓人生畏。
2009年再到上海時,發現市容乾淨了許多。禁用塑料袋之後,地面上的塑料袋已絕跡,也不見滿天飛舞的塑料袋了。一個獨裁政體毫無商榷地頒布禁用塑料袋,讓一個即使對環保懵懂不知的社會,也會因為禁令立竿見影的作用而為環境做出一定的貢獻。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樣的禁令作用是巨大的。
禁令,可以通過約束人們的公共行為來影響大環境。不過,禁令的層次還必須取決於政治領導人的素養。無論我怎麼看,禁用塑料袋比禁口香糖的意義和影響力更深遠。
其實,在亞洲最早禁用塑料袋的排名上,孟加拉是高居榜首的。塑料袋的泛濫造成嚴重的水災,使得孟加拉政府不得不在2002年頒布禁令。
孟加拉禁用塑料袋整整15年後,新加坡也終於在今年開始探討禁用塑料袋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新加坡突然宣佈公共系統在2020年進入無現金付費。毫無商榷餘地。與禁用塑料袋相比,顯然是跨向智慧國對新加坡而言是比較重要的。
進入千禧年世紀時,不可能沒留意到歐洲城市裡開始出現可愛的Smart低排量環保車。體積嬌小,宛如玩具車,立刻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這個由瑞士時尚手錶製造商斯沃琪(Swatch)與德國馬賽第奔馳(Mercedes-Benz)聯手推出的環保車在歐洲漸漸普遍起來。體積小、時速有限、低排量的Smart仔車一開始就是針對城市的使用。Smart仔車不但環保,也同時解決了歐洲城市停車位難尋的問題。
如果真要擁車,我只要一輛天藍色的Smart仔車。哪天任性起來,遇上道路阻塞時,乾脆把Smart仔車駛上人行道越過堵塞路段。只不過,最適用於地寡人多城市的Smart仔銷售到日本、中國、香港,甚至印尼等市場,卻獨漏新加坡。
不管是低排車、電動車或是混合動力車都因為新技術的關係,銷售價格比一般石油汽車來得高。2008年的金融危機卻成了環保車的生機。一些歐洲國家為了刺激消費,也同時製造就業機會,開始推出環保車的補貼。例如,英國就推出了6000英鎊的補貼給電動汽車。歐洲以外的中國也做出相同計劃,鼓勵低排環保車。
讓人覺得納悶的是,地寡人多的新加坡沒有趁此時轉入體積小、排量低的汽車以減少養車費用和空氣污染,卻相反地出現了體積更龐大、排氣管更多的汽車。肉眼所能看到的跑車也的確越來越多。
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新加坡非但沒有環保車補貼計劃,2016年第一輛個人進口的電動汽車還因為超出碳排量而遭到路管局的罰款。電動車被嫌不夠環保,傳統汽車竟然比電動汽車更環保。
去年到葡萄牙,在首都幾百公里郊區外的超市停車場,看見兩個保留給電動車充電的停車位時,才意識到電動車已經不再是傳說而已。即使像葡萄牙這樣一個在金融危機時還必須向貨幣基金貸款渡過經濟危機的小國,也已開始為電動汽車推出基礎設施,為未來走向新能源時代做出努力了。
2011年再度走訪德國,發現德國人在環保路上已走得更遠了。火車駛入郊區,經過大大小小的村落。幾乎所有的民房屋頂上都裝置了太陽能電板。那個時候正值冬天,陽光並不多見。可是,即便是這樣,人們也懂得善用陽光。那裡的人們對再生能源的認識與選擇,顯而易見。
本世紀起,葡萄牙政府也逐步投資再生能源,利用水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與此同時,通過提供電網以及補貼計劃鼓勵民間使用太陽能板發電,並將過剩的電力出售給電力公司。
在歐洲,龐大的電力公司壟斷市場,原來已經變得未必是必然的。這顯然需要政府與民間通力的合作才能達成。有意識的政府必須在大環節上透過立法、提供電網等的基礎設施、補貼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市場的成長,再配合有意識的人民,共同改變依賴傳統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市場。例如,規定出售給電力公司的新能源價格必須具有吸引力,才能鼓勵民間投資新能源科技發電。
在擁有其他新能源電力的選擇下,德國民眾有意識地撇棄仍舊使用傳統燃煤發電的電力公司。集體的個人力量使得電力公司盈利下跌。電力公司不得不轉入新能源投資以輓救公司的未來。民間的力量改變了大機構的營運方向。
葡萄牙在大規模地展開新能源基礎設施時,發言人曾說過,上帝把石油送給了中東地區,卻把陽光留給了葡萄牙,所以要善加利用日光。
我認為他只說對了一半。如果有上帝的話,上帝把石油賜給了中東,卻把陽光留給了地球的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只要有足夠的智慧,就能將陽光潛在的能源轉換成電力。
太陽毫不吝嗇地賦予萬物生命。在新能源時代里,更賦予了人類電力的可能性。擷取太陽的能量絕對不是富國的權力而已。即使像葡萄牙這類人口稀少、經濟有限(人均所得還不及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國家也具有展望地球未來的遠視和智慧。即使是小村落都設有分類環保箱;偏遠地區的超市也有電池、燈泡、軟木塞子、墨盒的環保箱。
葡萄牙也曾投資研發了世界首個利用海浪發電的轉換器。雖然後來無法將研究成果商業化,大量地生產並使用,至少在環保方面做出了努力。在我認為,在為減少碳足印方面,比建造什麼濱海灣花園來得實際多了。
據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葡萄牙這個沿海國家的新能源產量已經佔總產量的62%了。不富裕的一個國家,卻可以是選擇先進的。
躲在冷氣設備的購物中心內,享受城市種種的生活便利與物質,這個地球彷彿與自己無關。久住在城市的氣泡中,容易與大地脫節。然而,容易忘記並不是藉口。互聯網布滿城市的天空,城市人可以透過網絡看到世界的變化。冰山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不可能不知道;對全球氣溫大鬧情緒的事件不可能不知。除非是自己根本不想知道。
因為冰山的融化,看見了北極熊必須耗費更多體力游到更遠的陸地覓食;得知36000只企鵝因為花費更長的時間覓食,在一年一次的繁殖期間,只有兩只小企鵝能夠存活而沒有被餓死。人類的集體活動直接影響地球的生態。即使不願承認這一點,也不能否認,人類是有能力通過改變自己的活動而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截至2014年為止的資料顯示,新加坡總能源產量的96.88%來自化石燃料,新能源佔3%。鄰國馬來西亞的新能源量卻已達到了總能源的10.13%。
瑞典國民在37年前決定投資新能源的意願,即使到了今時今日,看起來仍然是很先進的一個舉動。畢竟,37年後的今天,新加坡人連投選一個象徵式的民選總統都仍未具備足夠的心智。
Published: 27/1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