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Play

阿姆斯特丹建築櫥窗

文 | 攝影|阿龍

撩起我尋訪阿姆斯特丹興趣的竟然不是梵谷,而是在書店裡偶然看到一本有關那裡建築設計的書籍。那個時候居住在英格蘭北部,深切地體會到建築設計如何影一個人的情緒。

那本書讓我當時眼前一亮,並給了我一個走訪阿姆斯特丹的理由。雖然鬱金香、風車和梵谷才是荷蘭,卻更像是荷蘭的文化標本,反倒是建築與設計才是活生生的。

生硬的、人造的磚塊,在設計師精心的佈局下,層層重疊或交錯成一個新的空間,讓人類活動其中。沒有呼吸的混凝土,影響著人類室內的活動和戶外的路人。

養眼的住宅區

建築手冊中的住宅設計部分都聚集在阿姆斯特丹的東港區(Oostelijk Havengebied)。於是,跟著手冊去逐個尋找獨具匠心的設計。

步入這個二戰後阿姆斯特丹最大規模的住宅區時,宛如穿越了另一個時空。只不過是離市中心約三公里而已。告別市中心的古舊建築,進入了一個完全現代化又似乎與荷蘭無關的空間里。

說是住宅區,卻一點也不像。

 

因為沒有樓房堆集的壓迫感,更沒有那種大量建造出來,毫無個性、讓路人看起來就很沮喪的樓房。雖然也有少數大型的住宅樓房,但大多都是不超過六層樓高的垂直樓房。一些樓房之中又有室內戶外的空間以及明亮的窗戶,所以看起來感覺一點都不擁擠。實際上,這是整個荷蘭人口密集度最高之一的地區。為了緩解住屋短缺的問題,把原是港口的地區重建為住宅區。

 

沒走多久,發現建築手冊原來是多餘的。只要跟著眼睛走,就能隨處看到足以讓人止步欣賞的建築設計。這就是阿姆斯特丹東港區的魅力。雖然是住宅單位,卻顯然是經過建築師設計出來的住屋。

從婆羅洲島(Borneo Eiland)開始,不可能沒留意到天邊那座龐然大物。名為巨鯨(The Whale)的辦公樓,對我來說,更像是用來教幾何學的立體形狀。竟可以把硬梆梆的建築扭成那個樣,隨著路人的腳步挪動而變樣。近距離時,也能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單從建築設計而言,東港區看起來很新。實際上,這是在90年代完成的城市住屋計劃。將近20年的時間流逝,設計看起來依然是現代感十足的——組裝式結構、乾淨利落的線條、不規格的鋪排。

 

延續荷蘭

儘管與老城形成新與舊的強烈對比,東港區還是洩露了老城的痕跡。

因為有水、橋和垂直的樓房。

東港區其實是由四座人工半島所組成的地區。三分之二都是水。因為有水,所以必然有銜接半島之間的橋。這些物體讓人想起了老城內的運河以及繽紛多彩的小橋流水景致。不過,運河旁的樓房都緊緊地挨著彼此。因為空間有限。有些明顯地被左鄰右舍擠成只剩一個落地窗寬度的樓房而已。

東港區延續了老城垂直樓房的特色,卻多了一種豁然開朗。老城的樓房是依偎著窄小的運河而建,所以直立的兩旁樓房對望時遮蔽了大部分的天空,讓空間顯得擁擠。東港區是半島,隔著海水對望的直立樓房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濱海度假屋。樓房照舊裝置了大片窗戶。

雖然是經過規劃和重建,東港區原來並沒有完全與過去切割。這個「新」地區彷彿是披著老城的外衣走出來迎向未來。在過去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新元素。例如,以組裝的方式安排樓房;把停車位直接裝入樓房裡,讓樓房的其他空間疊在停車位上。

新建築洩露出了荷蘭人俏皮的一面。你看,就算是一座水上天橋,荷蘭人非要把它漆得紅彤彤的。原本平直地延伸到對岸的一座橋,也弄得跌宕起伏,必須踏著梯級直到橋的另一端。甚至是橋上的街燈也不肯讓它們筆直地挺著。

跳出一般的框架,那有什麼不可以的?

於是,你會看到不肯90度直立著的高樓、不願呆板,非要形成45度尖角的牆角、像一頭大蟒蛇蠕動到對岸的橋、不安於整齊排列著的窗戶。

為什麼非要把住宅區變得沈悶不可、非得跟大家一樣才行?難道大型的住宅區就不配享有俏皮的設計嗎?

連接外界

阿姆斯特丹似乎偏愛大片的落地窗。運河邊的貨倉房子是這樣,東港區的新建築上也是如此。

牆壁毫無商榷餘地把屋內屋外區分開來。大片的透明玻璃卻模糊了屋內屋外的分界,不但讓建築的外觀因此而柔和起來,也透過日光和屋外風景為本來不大的室內增添空間感。

徐徐而行,也發現了直立樓房內的室內庭院、露天陽台。即使是在私人住宅範圍里,也顯然需要保有與外界的聯繫。在鋼骨水泥之中刻意安排一個綠洲。即使是身居狹小的空間,也能給人的心靈帶來愜意。

浮動住屋

倫敦人是為了躲避昂貴的屋價而開始從地面轉入水上居住。阿姆斯特丹擁有過百個運河,把房子建在駁船上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這個水上居住的概念,近年來也延伸到新建的住宅區。

荷蘭人認真地開始嘗試建造浮動住屋。

對抗不如順應。對於一個低於海平線的國家而言,長久以來對抗水位上升,耗費巨資填土與建造堤防,不如改變心態,乾脆順應著水位而建。浮動的組裝式住屋,不怕水災,也能隨時移動居住地點。不但能解決自然災害,也同時解決土地有限的問題。聽起來,真的很前衛。

關於阿姆斯特丹,我想說的……

一座人口不到100萬、面積不到獅城三分之的小城市,卻在小小一個東港區內集合了那麼多當地建築師的作品,設計出那麼多具有視覺美感和居住理念的住家。其中包括後來設計天津濱海圖書館的MVRDV以及設計出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UN Studio建築設計公司。

難能可貴的是,一個融合了各階層群體的居住地區,不是金融區或是高級住宅區,竟能享有滿街的建築設計,不但讓住戶享用,也同時造福路人的眼睛。是啊,一個自己和家人長時生活的住所,理應擁有最好的設計才對。

東港區就是這個意思。

 

 

Published:22/11/2017

Comments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