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萬丈的是Gary Oldman。電影,其實非常典型傳記片。
所以若不是Daniel Day-Lewis說退隱,我大概100%希望Oldman當上奧斯卡影帝。
就算看《哈利波特》,我念念不忘的也是天狼星。沒人會想到Oldman可以變Winston Churchill吧,導演Joe Wright如此有膽識找上Oldman,應是深信不疑他的演技足以超越一切外在限制。
難在Oldman和Churchill在外型上沒半點相似,Oldman親自力邀一手打造《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和《Planet Of The Apes》的日本特效化妝師辻一弘(Kazuhiro Tsuji)重出江湖,4小時化妝變身、1小時卸妝,48天持續活在Churchill的軀殼里。
我當然不認為穿一件充氣內衣,僅靠外在重塑,就能100%還原一個人。靈魂與精神,才是關鍵。我在電影里絲毫找不到Oldman的一點痕跡。
一出場,一代首相形象已活靈活現呈現眼前。癱在床上一字一句念著讓秘書寫信,睡衣松松垮垮掛在身上,被窩里喝威士忌抽雪茄。
Winston Churchill,是大英帝國的icon。亂世之領袖,史上最受敬仰的政治人物,pop art里最常見的主角。
電影是關於他從上任開始風雲詭譎的28天。
成功的傳記片,必定不只凸顯人物的成功。要讓普通人有共鳴,反而得放大甚至誇大他的人性化弱點。所以電影里看他,除了睿智、深沈、深情,也狂放、偏執、粗魯、毒舌、多變、不安有時甚至有點脆弱,酗酒當然也是大問題。
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孤軍作戰,甚至有幾分投鼠忌器, 總是覺得自己「unwanted」沒人愛。身邊同僚個個氣度翩翩紳士款,唯他看似老粗一個,和優雅的國王會面,兩人剛開始確實話不投機,四周充滿疏離的冷空氣。夫人暱稱他「豬」也當真貼切,人類容易被眼前表象迷惑,實際上Churchill除了是政治家也是得過諾貝爾獎文學獎的作家。
《Darkest Hour》,可視作英國人的愛國片。
脫歐公投之後,人心混亂,英國導演們努力以電影振作人心。回到那個美好年代,當歐洲各國相繼投降,唯大英帝國撐起大局奮戰到底,遙想當年如此英雄壯烈。
擔心看不懂《Darkest Hour》的歷史背景,你可以找來輔助教材《Dunkirk》,再遠一點可以看Colin Firth當口吃的King George VI喬治六世的《The King’s Speech》。Wright的代表作《Atonement》里,也有戰場經典一幕就是設定在Dunkirk一役。
「我們,永不投降 。」 做人,可能也該要常常對自己講的這句話。
大臣們主張透過意大利和德國和談,雖然識時務者為俊傑,但英雄豈容喪國辱權。擺出強硬姿態,其實已是走投無路,連窘迫地向美國求助也徒勞無功,還好尚有國王站在同一陣線, 放下成見深夜造訪,尷尷尬尬開始交心。
但,要相信自己,不是容易的事。他也非堅定不移的,電影里見他充滿疑慮甚至被動搖。
儘管夫人對他說:「你堅強因為你不完美,你睿智因為你有懷疑。」
我不在乎高潮地鐵一幕是不是歷史上不存在的虛構情節,只是覺得這一段未免太虛偽。
旨在表現其他政治家高高在上離地,他站在人民那一邊。電影前段已有伏筆,Churchill看著表面和平的大街,念念有詞自己從未排隊買麵包,也沒搭過巴士。
首相搭地鐵,人民傻眼,借個火搭訕破冰順便做個民調,場面拍得有趣味。
「Good spirit?We need them!」和邪惡的德國打仗,打不贏又怎樣?「Lost cause is the only one worth fighting!」
輸了更要繼續戰鬥!人人慷慨激昂。
但深一層思考,其實相當嘲諷甚至可怕。怎地愈看愈像是狡猾的政治家「靠把口」用語言藝術自欺欺人煽動群眾。都說了,Churchill也是大作家啊。
一聲聲「Never!」背後,實際上人民根本未瞭解真實狀況。大難臨頭,多數人大概會像Churchill身邊的幕僚、政敵等,做出理性的保命決定。
這是人性。人在無知時,比較願意逞英雄。
電影裡Churchill其實不斷被提醒,必須讓所有人知道真相,這場仗,毫無勝利希望。
所以所謂聽民意不過為了借助人民力量,以堅定自己的信念。
當然,成敗論英雄,歷史成就了Churchill當偉人。有人說他用語言喚醒了英國人的靈魂,打贏了一場壯烈美麗的戰爭。
戰鬥到底,是浪漫至極的信念。
縱使深陷絕境亦不退。
這個黑暗時代,大家需要被鼓勵,需要記起Winston Churchill,記起從無望中反敗為勝的希望。
Published: 26/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