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酷热。
以一杯泡泡茶解暑。5分钟内饮尽。身体舒畅了,可是手中却多出了5件塑料垃圾——杯子、密封盖、吸管和吸管的包装。
然后,这些塑料垃圾该何去何从⋯⋯
据我所知,在小红点所废弃的塑料垃圾之中,只有6%获得循环。相对来说,纸张的循环率还达到50%。
原来,塑料才是致命伤。
不是什么气候暖化、水位上升、雨林的消失。毕竟,这些现象都离我们现有的生活胶囊太遥远了。我们仍然可以像滨海湾公园花穹内的花卉那般,在人造的温带气候中无视玻璃外的酷热气候。
然而,美国大学已证实了瓶装水内塑料微粒的存在。爱尔兰科学家也证实了四分之三的深海鱼消化道中含有塑料微粒。便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塑料已走入了我们的消化系统内。
过去的12个月里,塑料莫名地抢占了媒体的视线。
先是那张海马尾巴卷着一支塑料棉签的野生摄影奖照片。然后,中国停止进口塑料垃圾。接着,英女王阿嬷宣布在自家皇室产业内禁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国家地理杂志以一张漂浮在海中的塑料袋隐喻冰山,逼世人在塑料与地球之间做抉择。今年六月初,一头鲸鱼死于泰国海滩。死时体内含有高达8公斤重的塑料,消化系统受影响,以致它无法正常进食致死。
那头鲸鱼内的塑料垃圾让人类无法再推搪自己对环境的影响了吧?
人类所食用的海洋生物与那头鲸鱼共用的是同一片海洋。即使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活在花穹中的我们也无法断绝塑料垃圾对我们的具体影响。
午餐时打包一碗叻沙和饮料,便利非常。却轻易地制造了7件塑料垃圾——盒、盖、袋子、汤匙、吸管、饮料杯和包裹即用即丢筷子的包装。
塑料的廉价方便同时加快和扩大即用即丢文化的速度和范围。
我以为塑料需要500年分解的这个常识足以让人们有所节制地使用塑料。其实不然。
小红点深陷打包和消费文化。平均每人每年丢弃143公斤的塑料垃圾(数据根据环境部2017年垃圾分类数据以及2017年人口计算)。
这让欧盟人每年所产生的31公斤塑料垃圾成了小巫。
2018年,欧盟终于向塑料开战了。
还得感谢中国的塑料垃圾禁令,才迫使欧盟大刀阔斧,拟定回收90%的即用即丢塑料的目标。在抗“塑”方面,英国也不甘落于欧盟之后,即将禁用即用即丢的塑料,如吸管、搅拌棒、餐具等,连英女王也率先行动。
人口不多的小国,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所以瑞典家居店决定在全球超过40家分店禁售即用即丢的塑料产品。
虽然只占世界十分之一人口的小地区、主要的海洋塑料垃圾也并不来自欧洲,却带头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今年的G7峰会上,有关承诺减少海洋塑料垃圾和即用即丢塑料垃圾方面,除美国和日本外,欧盟成员国德、法、意,以及英国和加国都已签字承诺。
英国广播公司所制作的《蓝色星球2》,透过视觉画面的震撼,直逼观众正视人类的塑料垃圾在蓝色地球各个角落所留下的足印。英女王就是看了《蓝色地球2》而采取行动的。
追根究底,最可怕的不是塑料,而是人类。
如果按照小红点子民的一般生活作息,早晚打包一份食物和饮料,就可用掉四个即用即丢的塑料手提袋,相等于丹麦人一年的使用数量。
其实,事在人为,打包文化以及消费文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
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曾在2008年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无塑料生活。不仅是谢绝使用塑料袋,她还重新寻思无塑料的生活方式,包括卫浴用品和婴儿纸尿片。
要做正确的事,从来就不易。
如果无法大规模减少即用即丢的塑料,那至少可以选择从自身做起。近日得知前英国同事回到从前订购玻璃瓶装牛奶的“不方便”日子,不禁让我开始回想自己20年前没那么塑料产品时的生活是怎么走过来的。
就从一根小小的吸管开始。
狮城年轻女子蓝美娥便从吸管的角度来抗塑,发起使用竹子吸管的概念,通过可循环使用的吸管来取代即用即丢的塑料吸管。这名城市长大的女孩在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后才体会到人造垃圾对大地的影响,于是创立了以售卖竹子吸管为主的网络商店。
表面上看起来对抗塑的效果不大,其实却很适合小红点的情况。我们是一座酷爱冷饮的热带岛国。不管是外带或是内用的冷饮,都必定伴随一根即用即丢的吸管,所以塑料吸管的消耗量非常可观。
对那些以方便大过天的人来说,从一根小小的吸管开始抗塑,也是很实际的做法。相对自备购物袋、便当、餐具来说,携带竹子吸管或是其他可循环的吸管所带来的不便其实最小。
不是非得回到使用肥皂来减少使用塑料容器的全面抗塑。(其实,也未尝不可?)如果连自备吸管也觉得麻烦的话,那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饮用冷饮。
千万别说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人类的塑料垃圾就是从一人一件的使用积累而成的。
Published: 18/0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