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Lens觀點 Reviews

《Ghost In The Shell》所謂存在

文 | 楊麗玲

有業界人士估算,此片有可能虧損六千萬至一億美元。
翻拍一部被稱為動畫史上最出色的作品,本來就吃力不討好。

看過原版的我不介意這部戲。

是預設的問題。怎樣的電影就該有怎樣的要求。就好像你不會要求一隻狗爬樹、逼貓游泳一樣。

沒有期望也就不會有失望。

不要跟日本動漫原版做比較,形而上的深沈哲學式思考加上複雜論述,你確定現實生活中已讓電腦代為思考的觀眾還想動腦或者還能動腦嗎。通篇若對你講「你我猶如隔鏡視物,所見無非虛幻迷蒙」,要你思索生命是什麼自我是什麼,你可能會暈陀陀霧煞煞嫌煩。

我當然對電影的期望並不高。我對所有好萊塢片根本已不抱希望。

Steven Spielberg10年前就買下翻拍版權但沒拍成,大概也怕砸了招牌。最終project落到了《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的Rupert Sanders手上,一個忙著戲外和女主角鬼混結果把白雪公主拍成那種模樣的導演,沒有身敗名裂還可以混下去也大概nothing to lose。看到他拍出來「還好啊」的成品,我其實有幾分被嚇著。假如今天導演是Christopher Nolan,我的期望當然大不同。

DC一堆超能英雄片還有《侏羅紀公園》、《金剛》等等等,大家都沒意見照舊捧場,我覺得《Ghost In The Shell》作為商業娛樂作品,遭受如此嚴厲撻伐,確實有些過度了。

對電影沒有太大反感,因為Scarlett Johansson。好萊塢除了她,我沒覺得有誰適合。

當然盧貝松已搶先找了Johansson拍了很酷且主題接近的《Lucy》,看《Ghost》的少校,驚喜大大減低。

見Johansson站在高樓天台俯視,然後運用熱光學迷彩讓透明身體融入城市之中,畫面已經很酷。真人版某些場景,刻意重現1995年經典版。

凸顯身材曲線的造型,繼續展現她的性感,當然百分百適合Johansson。骨子裡強悍卻也藏著脆弱,她是有別於一般賣弄性感的女星的。我喜歡她臉上常有糾結又寂寥落寞的表情,從《Lost In Translation》開始即如此。

《Ghost》最大爭議,關於種族問題。

拜託!這,是好萊塢電影,講英語的那種。要忠於原版,不如講日語,用日本演員當主角,那由日本自己來投資拍攝好了。英語片里用日本女演員,難不成又要我看演技和外貌都不怎樣的是菊地凜子?用亞洲女演員?景甜、李冰冰、範冰冰、全智賢?不會吧。

日本觀眾根本一點兒也不介意,多事的是西方一堆矯枉過正的號稱民主派,坊間不也一直嚷著是時候讓黑人來演007佔士邦?哈。哈。哈。我懷疑如果是讓黑人來演繹少校,可能這些人真的會說太好了。

如今每一部好萊塢大片有事沒事都要硬塞至少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一個拉丁裔,不是因為演技和才華,而是為了政治正確,但我覺得被當作象徵式工具,才是歧視與侮辱。

真正的平等,是已經不在意所謂的膚色了。

電影講述未來世界的由人類大腦靈魂操控的義體人,竟然拘泥於什麼人種實屬可笑。為一具軀殼爭論不休動怒,簡直諷刺。

我也喜歡電影里呈現的香港面貌。霓虹燈、廣告牌、茶餐廳、街市、豬肉檔、公屋、墳場,神秘詭譎,失序混亂,既似有著無窮生命力卻也瀰漫絕望的末世氛圍。

故事想表達的,我不欲多談。關於生存這件事,本就該各自領悟。

但好萊塢studio拍的大製作,永遠有個弊病,就是愛煽情。以為動之以親情、愛情,觀眾會受落。其實沒內涵也就罷了,專注打打殺殺製造感官刺激也是可以的。

可是電影後半段,把故事搞成尋找身世真相,最後還要上演一段沒太感動的親生阿媽桃井薰的相認相擁戲碼。畫蛇添足,有者說是為了選角爭議自圓其說,但連結局都改了也太誇張。

義體人失去記憶尋找自己,那和Jason Bourne有什麼兩樣?對手還是貪婪殘酷科技企業大財團,大反派塑造得像極午間B級英語影集大壞蛋。思考人類人性的大格局神作,最後被局限在復仇認親,空有形而無神,大概是最讓動漫粉絲最憤怒的吧。

就像是一具完美的義體被入侵,只剩shell而沒有ghost一樣。

連一手創造少校的的Juliette Binoche,也要是有情有義的造物者。只是每次看到法國氣質影后Binoche出現在好萊塢片,擺幾個驚恐、矛盾、掙扎、決絕表情,尷尷尬尬被大材小用,我真的感到心痛。

外來演員演好萊塢戲,就要像北野武。任性妄為老頭子,酷酷地,照舊講日語,照舊沒表情,照舊酷爆開槍,照舊做自己,存在感滿滿,完勝!

 

 

 

 

Published: 06/04/2017

Comments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ALSO LIKE